找回密碼
 註冊

掃一掃,訪問微社區

QQ登錄

只需一步,快速開始

搜索
查看: 2565|回復: 0

山圪梁上的陕北民歌 (原作者:王二二)

[複製鏈接]
糟木匠 發表於 2011-5-31 06:32:46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糟木匠 於 2011-5-31 06:38 AM 編輯

山圪梁上的陕北民歌
2011-02-07 06:05

b1.jpg

  一
  
  一道沟,弯弯几十里,在庄里站着,这沟就叫底沟。底沟两侧是山,一侧山的阳洼生人,就是庄子;庄子对面是另一侧山的背洼,那山就叫对面山。腊月底沟冰面蜿蜒,冻住柴草冻住石头,水还在底下流。天是蓝瓦瓦价飘点云;山是黄腊腊价没植被。
  城市噪音嘈杂,街上天天车来车往,邻居装修没完没了,惹人心烦。陕北安静,没噪音污染,有点响动听得清清楚楚。白天离庄几里听见老公鸡叫。晚上出来尿一道,听见底沟冰面下面淌水,叮叮咚咚。夏天我照西瓜,瓜地在庄前离庄二里路。二嫂做熟饭站在硷畔前死声:“饭熟了,回磕来。”我就从瓜棚往回走。受苦人受苦就上山,相互联络基本上是死声。在山上锄地,照见庄子,磨盘比扣子还小,人站在庄里,好像一粒黑大米。谁家有事,黑大米站在庄里吼叫当事人。先是拉长了音死声,起音特高:“噢——,”山上各位都停住不动。然后再说事叫人。回答也是死声:“噢——,害哈拉(解下了)。”信天游,陕北酸曲都是山上唱的,你起音低了,气不足都不成。山空空荡荡,自己都听不见。二妹子和你离得远,隔开两架山。你个后生气壮声高身体结实,给二妹子唱个道情,她听得真真的,心里就喜欢,说你兀的聚劲,出得下力。没准有机会选你贡献点基因。因而陕北人唱只能是这样。这儿不具备夕阳下小桥上,咖啡馆卫生间的狭窄条件,没机会让你在二妹子耳根子前唱歌。所以你唱个流行歌曲,嗡嗡蝇蝇,你大还当你病下了,猜疑你哪个脏器不对付。
  秋收后歌声少了,原因是不上山,家里炕上不惊天动地地吼唱。腊月是欢笑的时候。老汉后生们高兴,每天总有人靠在南墙下吃烟胡侃;婆姨女子们高兴,在庄里说说笑笑,做活做新衣。庄里高中毕业的知识分子米生智评价:“腊月的女子,忙球着。”其实陕北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句话。是呀,他解释,忙累一年,春天种地牛少,男人抡着老镢头掏地,累得半死;夏天锄地收麦子,晒的半死;秋天收庄稼分洋芋,压得半死;等粮食打下入了仓窑,才缓过劲来顾上她们。这样也不死声唱,出死力着。
  
  腊月一天上午,我生的窑里头冰冷,还懒在被子里迷迷腾腾,正经历着缓慢的清醒过程。脑袋里那团迷迷腾腾忽地被拔出定(扔)在墙上,清清楚楚地坐起来。窗外清亮的板胡让人振奋。小庄里响起音乐让我感到突然,赶忙起来。我的缸里也有水,是总的,大冰坨,春天才化开。跑到邻居贾尚堆家刷牙洗脸。擦脸的时候,窗外的板胡和人声又合起来,高低起伏。
  上院起聚下一圪堆人,场面红火。在各样脑袋丛中米怀亮大哥坐在一条烂凳子上,翘着腿扯板胡,边上站着歌唱家。板胡看上去是陈旧的古董,有一个旋钮是新做的,还没上漆。米大哥低头专心拉板胡,他左手食指、中指在弦上连揉带滑;无名指、小指不时点弦;大拇指靠定弦杆上下滑动,来回换把位。板胡声音特大,比一片二胡都响。唱家粗脖子瞪眼,脑上暴青筋,憋红了脸直情吼叫,旁若无人。看家围着两三层,不少人和着唱,摇动头项。没人注意别人。我个高,站在后面。身后还老有人笑眯眯地闻声而来,披着袄子擦擦鼻子,也站在后面。声音传得开,庄边主路上后沟出来的庄户人也上来凑热闹,吃两袋烟,歇歇。一曲收束,米大哥抬起头,他总是特憨厚地笑着,接受大家的喝彩。马上有人建议曲目,有人哼唱着旋律说忘了名字。唱家提出把音调调高少许,米大哥又去拧老板胡的旋钮。我第一次听这样的音乐会,许多曲子都是第一次闻。以后才知道是道情,眉户曲牌,还有酸曲什么的。音乐家和看家的专注、投入,显现深的音乐情结。几乎所有的陕北人都爱音乐,都能唱,数百年来如此。城里音乐人泡好茶挖空心思想象的陕北乐,吭哧瘪肚写了一气,亭亭哐哐奏一番,一身汗,和陕北人无关。没有共鸣。
  米大哥抬头看见我,忙站起来把板胡拿给我:“新华,你给咱拉。”我来延安前在家里常和朋友们玩乐器,也学过小提琴,弹个破吉他。这时大哥叫我,心里倒是想挖抓几下,但摆摆手,说大哥我先听听。其实我会的曲子和此时的场景相差太远,气氛不和。我想得先学几个曲子再参加演奏。赶紧回窑寻了笔和纸,返回现场做记录。我记下几个曲子,都问了名称。大家看我写简谱,很有兴趣。我说就是为了快学,脑水不如你们强,我马上背不住。发现很多曲子因演奏家不同而有不同变化,但大体一致。
  第二天我找出笛子,贴了膜,揣在怀里靠着布衫焐着,等笛子暖和了才吹。披上袄子整理谱子,有道情,采花,长成(这还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)什么的。谱子写在纸纸上,笛子也热了,开始吹奏。长成好听,明亮又欢快。采花好听,还有变音。吹了几遍又改写一下,当板胡拉主旋的时候,我加些变奏,加吐音,长颤音,后半拍起的爬音。就试就写,高高兴兴,等着练习好了去找米大哥他们演奏一番。陕北受苦人常用的乐器有板胡、二胡、管子、三弦、唢呐什么的,还有打击乐器。笛子在陕北不常见。我用一只G调梆笛,那家伙清脆,明亮,声音特大,兹兹哇哇,拖长的高音好像大晴天飘来的一段云,老龙在上头不住地嗞尿。
  ‘邦邦邦’门响,我站起来开门。哈,门口已经有七、八个人。我刚才专注做谱子,没注意。外面阳光耀眼,窑里比外面冷,他们不愿意进来,说这窑里不生火,死冷。我那时还住在庄子下面,门口院子大,我就在院子里给大家吹笛子。庄里人没见过笛子演奏,他们称之为哨眉笛。笛子一响就像吹哨。眉笛,我不知道是那两个字,可能是眉户的眉吧。我吹些明快的,或者跳跃的,大家喜欢。人来得多了,还有婆姨女子一大堆,大点的娃娃背着小的。大家让我哨陕北酸曲,虽然听过,但我不会。我和大家说谁唱个酸曲,唱几遍我就会了。大家推来推去,那些女娃娃竟都会唱,只是扭捏不肯出来。贾长高婆姨站出来。她活泛外向,30出头,个子不矮瘦瘦价,在山上受苦的时候也常和我们耍笑。她说你们都腾过,唱个酸曲怕个球甚,没人时想汉子自己还唱着。她唱了个《送大哥》。

b2.jpg

山圪梁上的陕北民歌 <wbr><一>

无论什么事,常惹下一洼看家,院起生不下,石窑脑畔上圪蹴些看家,不耽误吃饭。 王二摄影 02



       二
      
       这是我学的第一首陕北民歌,在此向传承示以恭敬,接受几百年的沿袭。以前听过不少,那不算会。陕北民歌好,贾长高婆姨刚唱两句,我用简谱记录,竟然不知道是商调式还是徵(zhi3)调式(2调式还是5调式)。开始是22#12,326还是55#45,652。听到后面才知道是商调式。好啊,比徵调式多了一个降号,有伤凉意。当然你若到过陕北,能领悟陕北人对情绪、心情的表达就更好。自己描写自己,经由多少辈子具同样情思的女子们不断地加工而成,那必然非常贴切。曲调从说话而来,不做作。你用心以思绪去说话,就成了基本曲调。作曲法可以学,但曲调或者旋律是最具有天才性的,是没办法像手艺一样学的。你翻开作曲法,没有教你怎么产生旋律,那是心绪的歌唱。陕北话妹妹叫哥哥就是“阁割”,口型偏点“郭”音。但前一个音没这么低,所以曲“22#12-”和词“我送哥哥”配上如同平时说话样,将其拖长了,凄凉又自然。下一句黄羊坡也是如此。乐谱见下面图2。港台人故意做作,将妹妹叫成“美眉”,把爸爸叫成“把拔”,我在美国时初听到此等亲切呼叫,还以为有一崛儿屎,感觉不好。回国后发现许多散贱的人都拿捏这种腔调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写到这里,关于陕北民歌的调性问题,去找好友杨通八讨论。他已卸下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,如今当教授带学生有时间。在他家聊天谈论陕北民歌,他又有著作送给我。原来陕北民歌虽然短,但常常并不简单。中国五声音阶当然产生久远,(宫1,do、商2,re、角3,mi、徵5,sol、羽6,la)早于西方教堂调式。在五声中的两个小三度音程中加变音:角徵两个音间加‘清角4’和‘变徵#4’;在羽宫两个音间加‘清羽b7’和‘变宫7’,成为以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。共得3类音阶:1>雅乐音阶;2>清乐音阶;3>燕乐音阶。清乐音阶,1234567i,是中国五声性调式中最为普遍的形式。大家都很熟悉。雅乐音阶中有变徵(#4),123#4567i,含一个增四度音程。《送大哥》其实是两个雅乐商调式。前两句的主音是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的d,是D雅乐商调式。从第七小节到结尾是G雅乐商调式。简谱记谱时为了不转调就用一致的记录法。其实第一句按D雅乐商调式应为55#45,652。这种写作手法就是“调式交替”。这时一种作曲技术,混饭的作曲匠一般不会。这是为了得到表达的多彩、丰富而有意设计的。西方作曲家有意为之,比如巴赫的作品等。陕北受苦婆姨则是根据自己的心理抒发需要而为之,感觉只有这样才将自己的情绪抒发得贴切,就得“调式交替”。怎么样,牛吧。商调式比羽调式(小调)多一个升号,多一个主音上的大六度音程,所以它比羽调式暗淡色彩要好一点。如果用三度重叠的办法配置和弦,《送大哥》的主和弦是小三和弦,但它的一个主要和弦(IV)是大三和弦,与情绪感觉不对。可适当调配色彩。《送大哥》前两句是copy,模进,巩固住情绪;以后的乐句和前边形成对比,呈现急促紧凑,又由快到慢,从最高音连续下行,在最低音主音上停稳。朦胧显现的欢乐速而转为伤凉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根据进化论,整个自然界的生命,都是无意而为,不行的就死掉,停止流传。看看,自然生命,千姿百态,千千万种;多鸡巧妙、精确、合理、复杂、充满技术,叹为观止。民歌也是这样,能流传至今,那怎鸡了得,都是死不了的。仔细分析,总会得益。你要写个歌,只要你一死,歌就死。让你好好学民歌,你兀的天天真是瞎听mp3,震动耳屎。听了听,听了听,听得长进才好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我记录的是贾长高婆姨唱的《送大哥》。后来又多次听到《送大哥》,每人唱的都不完全相同。所有长音都可由意延长,唱时即兴,与歌唱者当时心情有关。最后结尾曲调变换最多,很多不同唱法,有时多加很多音表现心绪忧乱,曲折摇摆,但都下行落在低主音上。凄婉。最后一个高的主音可不唱。曲调是贾长高婆姨唱的,但男人们唱起来,高音至少在Hi C,所以这样记录。

c1.jpg       

原本是简单做个midi 音乐自己听听,所以倚音都要写清楚电脑才好奏得正确。下面的谱子也是这样,这软件做midi,线谱不能按习惯记谱。王二整理2


       《送大哥》词也写得好,都是多少辈子当事人的创作。我抄上三段你看看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《送大哥》
      
       我送哥哥黄羊坡,黄羊坡上黄羊多,
       一只黄羊两只角,哪有个干妹子送干哥?
      
       我送哥哥五里洞,五里洞来刮大风,
       大风刮得冷生生,我问哥哥冷不冷?
      
       我送哥哥清水河,清水河边一对鹅,
       公鹅扑鲁鲁价飞过河,撂下个草鹅叫咯咯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不同的人唱,曲调略有不同,词也稍不一样。这是一对情人,干妹子送干哥,并非婚姻关系,故而情感必定深。好几段歌词连着一看你就知道,哥哥走了,离乡背井不知道要到多远的地方。妹妹送哥哥走了很远的路,直看见黄羊,不是人迹常至的去处,一直舍不得分离。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的地貌完全不同,延安无黄羊。故知此歌应当在榆林地区。草鹅就是母鹅。公鹅飞了,草鹅着急,伸着脖子咯咯直叫。咯咯和哥哥同音,草鹅和妹子同意。公鹅飞过河把草鹅撂下走了,哥哥走西口把妹子撂下远去。留下的日子,多伤心,何时能尽,哥哥呀,不由得妹妹叫你。太好的句子,让人叹味。太好的妹子,让人牵肠。“冷不冷”也有人唱“能不能”的。前句已经有“大风刮得冷生生”,后面再问“冷不冷”,没劲,显得重复。“能不能”就不一样,说的是哥哥走了,此去经年,多少风情过去,不知十数载或永生不能相见。送哥到背风五里洞,再做一回,哥,能不能?
      
       后来《送大哥》传到大城市,文人们不断修改歌词,不断地做烂。好像市井里的匠人居然修改鲁班的作品。除了破坏艺术别无他意。像“公鹅扑鲁鲁价飞过河,撂下个草鹅叫咯咯”改成“公鹅展翅飞过河,母鹅在河边叫哥哥”,这叫什么烂句子,简直是对高明的玷污。首先你活不了200年,再看看现在都市人哪有陕北女子大地般的真执,怎么还存这样的思情。所以怎能改这几百年锤炼的作品。你看你,身为女子眉头紧锁,心脑烦躁,观察着谁又有可能侵犯你的利益;别人不小心轻飘飘地踩了你的脚,你不是含笑一退,反倒是‘邦’地怒目圆睁,眼珠子努出竟将眼镜顶掉在地,‘咔’地大吼一声,这如何能理解上品酸曲?

c2.jpg       

王二恭敬抄录3


       后来又学了好多歌,也数不来。在沟里较为流行的还有《公公烧媳妇》,说的是老公公和媳妇甜甜蜜蜜的事情,好像笑话。歌从正月说到腊月,每次有人唱总是逗的大家笑哈哈,耍笑一阵子。《掐蒜苔》在陕北和山西都流行,好听欢快。说的是哥哥在书馆里看书,妹妹掐蒜苔然后如何去妹妹家办事情。妹妹安顿每道门怎么开然后是炕上的事情。这些歌都很长,有的十几段词,说一件事,一个故事。在庄里知道《东方红》的人不多。有次要大家唱,有人问米大哥“《东方红》?朝咋价唱。”米大哥说:“骑白马嘛。”大家就解下了。说明骑白马很流行。《东方红》就是《骑白马》换了个词。《骑白马》也叫《白马调》也不是老曲,是老毛来陕北后出来的。也有人说再早是晋西北的民歌《芝麻油》而来。抄上两段:
      
       《骑白马》
      
       骑白马,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
       有心回家看妹子 呼儿咳哟
       打日本来顾球不上
      
       三八枪,没盖盖,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
       等到打下个榆林城 呼儿咳哟
       一人一个女学生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穿了军装的兵还是农民,农民打江山,也还是农民。歌唱的是心里想的,和深层潜意识勾着。榆林是共产党在陕北最后取得的一个县城。这样唱冲锋陷阵就有劲,缓和紧张心情。民歌就是真实。心里想的不一定能做。能做的多不是歌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总之是离不开妹妹。

c3.jpg

老谢唱刘志丹。注意主要读音:新春:行宠;刘志丹:刘紫丹;横山:哄山;一心:也行。适当加入鼻音。王二整理4     

  
       有一天傍晚老谢‘邦’地推门进来,显得神情激动,肢体兴奋。我把门关上,平淡的表情不用说话就在问他,怎么着?老谢说他还要赶回万庄,告诉我来此的意义是,刚学了好歌特来传授于我。没有妹子,充满野劲。唱时声音要沙哑,要吼叫,气势要张狂,要有土匪气,动作要大…。我说你赶紧唱,我好学学,这么长的铺垫。老谢原地站在窑里,逐渐摆个势子,比日狗架子高点有限,还没唱,嘴大大向下咧,眼珠子前突,脖子上筋事先暴将起来。此表示已经有气氛在其胸中酝酿生成。猛一张口,声波喷出,震动窑洞,两手振翅有力扑打,果然不同凡响。正是《刘志丹》。老谢唱“上横山”时,音拖的特长,绕着窑洞转悠,终于没气了。大吸一口,猛然一个“一心要共产!”急速刹住。唱到“坐上飞机在空中”时,双手平举做机翼状,表情严肃,以大将态势环视四方。其后的“后带百万兵”,则将其右手放在屁股后面做狗尾状摇摆,一脸微笑。唱、演具佳。老谢的脸好像高档演员的配置,脸上各部件都可做很大的相对位移。他的脸就是副词,强烈地为所说,所叙,所唱添加修饰,像“非常”,“特别”,等等。嚎吼之后,老谢将眉头紧紧扭起来,眉心处因为压力骤然增加,血液被挤压,而变得红了;鼻子向上抽起来,脸皱扭,嘴角向一侧大大地咧下去。他保持着个状态后,嘴里这才轻轻地说:“真棒。”但因为有副词般的脸,所以别人必然理解为:“真—,他妈的,棒!”我又请老谢唱了两遍,好记录。歌的评论、表现都在老谢的声音和动作中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《刘志丹》的2-4段词是:
       二月里来刮春风,
       江西上来个毛泽东。
       毛泽东来了势力重,
       他坐上飞机在空中,
       后带百万兵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三月里来三月三,
       如今的世事大改变,
       男当红军女宣传,
       裤腿挽在半腿弯,
       走路实好看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四月里来四月八,
       老谢要把绥德打,
       绥德团长害了怕,
       刘志丹队伍吴堡扎,
       陕北全红啦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此处老谢是有名的谢子长。叹息啊。如今陕北子长县以他命名。此县在宋元宪宗二年设安定县,明清一直沿用。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,将其改名为子长县,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。
      
       《刘志丹》是C商调式。和杨通八在琴上试试,不能用三度重叠的方式配置和声。尤其最后停在c小三和弦上,奇怪。这种配法和此歌很不合。可以用四度重叠的方式配和声,也称琵琶和弦,听起来与歌曲的气氛,情绪都合。这样歌曲的c主和弦为cfgc1。效果不错。
      
c4.jpg       

老谢在万庄。我友老谢1.78m上下,出身名门。阿爷老父均为中国著名学者,院士。简单,无名利之心,心中垢渍不积;性情中,一煽动就上树。不行再下来。奇哉生时天公误配之以绝佳大胃肠一套,所以在陕北第一年便苦过他人,奈何。效果是苦时消瘦,有谢猴称;物质丰富之后则是累垛赘肉。初功数学取学士;再功电脑得硕士;又奔蹦德国功人工智能,揽博士。王二收藏5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論壇主頁|木匠藏書|楓葉特輯|攝影漫談|草木花卉|魚蟲鳥獸|靜物小品|燈光夜影|家有天才|蹉跎歲月|他鄉速寫|木匠鋪子|遊多倫多|故鄉中國|人物隨筆|小黑屋|

GMT-5, 2024-12-22 08:38 PM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