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,國父早就說過了。很多時候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。 ---
看了這段話,開始回憶往事。在網上尋找到以前看過的文章。
蔣公在「革命哲學的重要」遺訓中,明白指出革命哲學的淵源就是:
一、立國的精神所在就是國魂,國魂亦就是民族精神。
二、要恢復民族精神,就是要恢復中國的民族道德,尤其是要實行 國父知難行易的革命哲學。
三、「知行合一」與「知難行易」就作用方面說,就是注重在行的哲學。
四、「知行合一」與「知難行易」都淵源於「大學之道」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
五、「三民主義」就是明德「親民」的道理,信仰三民主義,實行三民主義就是「止於至善」;大革命的目的就是治國平天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大學所謂「誠其意者毋自欺也」。
力行哲學以致良知為重要功夫,是由大學明明德之止到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發揮而來,致良知的五個步驟却具有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精神列入。
第一步是找本尋頭,一日陽明在塘邊坐,指在傍之井曰: 與其數頃無源之塘水,不若數尺有源之井水,生意無窮。
所有事物研究均應從找本尋源開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二步是主一天性,陸澄問:
讀書一心在讀書上,接客一心在接客上,可以為主一乎?
陽明曰:
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,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,可以為主一乎?
是所謂逐物,非主一也,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。
故惟有事此一天理,乃能在存天理以致良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三是事上磨鍊..陸澄接家書,知兒病危,心甚憂慮。
陽明却勸之曰:
此時正宜用功,若放過此時,閑時講學何用,人正要在此時磨鍊。
因此講致良知,跟著找本尋源,主一天性之後,便講事上磨鍊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四步是集義自修,陽明曰:告子硬要把捉此心使他不動,孟子是集義到自然不動。
集義是無論何時何地,為其所當為,行其所當行,對於外界榮辱毁譽,不稍理會,欲致良知,集義自修為不可少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第五是純一精潔
陽明曰:
聖人之所以為聖,其心純乎充理而無人欲之雜。
猶純金之所為精,但以成色而無銅鉛之雜也。
意以人之才力,容或有大小之不同,人不可不純乎天理,將其良知做到純一不雜而其到足色處,可以無愧也。
故曰:人皆可以為堯舜,學者學聖人,不過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